事了拂衣去,深藏功与名。

飘然远去,归期未定。

史向三国之曹魏谋士

我一直非常欣赏两种人:一种是能快速准确的抓住问题关键的人,一种是执行力超强的人,这两种人在我看来是成功可能性最大的两种人,如有人能将这两个优点结合起来,他的成功基本就是板上钉钉;如一个国家的决策层和执行层能具备前述两个优点,这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就指日可待。

接下来说一下曹魏集团,曹魏的谋士团毫无疑问是三国的最强阵营,聚集了一大批看问题准确的高手,当曹操听取了正确的意见时,他的事业发展就顺利,当曹操没有听取正确意见时,就遭遇失败或错失良机。

曹操手下谋士很多,大家都知道曹操颁布的求贤令,对品行不做特别要求,就要求有才能。当然曹操的晚期用人标准有一定的修正,但从总体来看,曹操重才过于德,诸葛亮则相对重德过于才,不信去看孔明《出师表》里举荐的一批人士,基本就是”志虑忠纯“,诸葛亮治蜀,按照《三国志》:诸葛亮之为相国也,抚百姓,示仪轨,约官职,从权制,开诚心,布公道;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,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,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,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;善无微而不赏,恶无纤而不贬;庶事精练,物理其本,循名责实,虚伪不齿;的记载来看,诸葛亮对风气要求是很高的,最后达到”风化肃然“,而要做到这一点,没有严格的道德要求和严明的执法是做不到的。

曹操手下谋士很多,有几个品行谈不上很好:司马懿、刘晔、贾诩。司马懿大家都知道了,鲍勋评价刘晔:"刘晔佞谀不忠,阿顺陛下过戏之言。昔梁丘据取媚于遄台,晔之谓也!"贾诩嘛,魏略曰:文帝得诩之对太祖,故即位首登上司。荀勖别传曰:晋司徒阙,武帝问其人於勖。答曰:“三公具瞻所归,不可用非其人。昔魏文帝用贾诩为三公,孙权笑之。”但这三个人都是看问题准确的高手。简单举几个例子,曹操打下了汉中后,没听从刘晔劝告立即进攻四川的刘备,过几周后悔,刘晔则认为此时不能进攻刘备了,曹操不听——于是汉中之战曹操就无功而返了。贾诩在渭南之战时主张离间马超韩遂,伺机歼敌,最终马超韩遂战败,至于司马懿,大家都熟悉的,例子不多举了。

曹操手下聚集这一大批看问题准确的谋士,其能量是非常可怕的,假如有10个问题,每个谋士都能看准其中的1-2个问题,总体看问题准确率就非常惊人了——如果再选择了正确的意见去执行,基本就是胜券在握了。曹操在东汉末年能建立超越蜀汉、东吴的基业,占据天下过半,跟他的用人是有莫大关系的,孙权对曹操的评价就是别的也没啥,但是御将之道,自古少有。


评论(1)

热度(35)
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